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发布时间:2018-11-27 08:5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
【字体: 打印

201811266_brief.jpg

01.jpg

山东省乳山市自2012年起在全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图为2016年5月,家庭医生为该市午极镇孙家疃村群众宋秀波讲解慢性病治疗注意事项。(均为资料图片)

02.jpg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用上了世界上先进的医疗器械。图为今年11月,工作人员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展示达芬奇Xi手术系统。

“卫生院的云巡诊车来了!”日前,在河南省郏县安良镇任庄村,大家喜出望外、奔走相告。91岁高龄的村民张玉芬早早来到村卫生室,与村里其他老人一起排队检查。

云巡诊车上配备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心电图机、健康一体机等设备。有了这辆车,乡镇卫生院医生可以定期进村为签约居民体检、化验,并将结果推送至“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当地老幼病孕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快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健康发展之路。

如今,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从“赤脚医生”到“远程诊疗”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电影《红雨》的主题歌,反映了当时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真实情况。

“赤脚医生”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普遍实行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们就依靠着“一根针、一把草”,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医疗服务。

改革开放后,群众医疗需求大幅增长。仅1983年全国诊疗人次就达到26.5亿,相当于1978年工作量的2.6倍,原本匮乏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加捉襟见肘。

为此,国务院在1985年提出鼓励多种形式办医。80年代末,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已大为缓解。

到了90年代,“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逐渐取代了“一根针、一把草”,一批“赤脚医生”通过培训、自学、进修提高医疗水平,成为了乡村医生,在乡镇卫生院治疗常见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基层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加大,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数字化X光机……这些原本大医院才能有的先进设备,在乡镇卫生院内一应俱全。

今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中心卫生院,依赖先进设备的辅助,院长李明成功帮助一名大腿骨折患者实施了钢板拆除手术。“现在技术进步了,设备先进了,这类手术能够就近在镇一级卫生院实施,对患者来说是既省钱又省事的双赢之举。”李明从90年代起就在乡镇卫生院工作,见证了基层医疗条件的巨大进步。

近几年,各大医院还借助远程医疗、合作医疗、专家会诊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家住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的刘艳红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诊。坐车看病1个多小时,排队拿药1个多小时,以前每次去医院,对刘艳红都是煎熬。如今,她走路10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测完血糖,再与医生视频会诊,即可得到处方。

不仅如此,网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等服务,更是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截至2017年底,我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服务,患者通过电话、网络、手机应用可实现预约诊疗,同时有2777家医疗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方式。

从“看病贵”到全民医保

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看病贵”是老百姓曾经的普遍感受。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有病从来不去医院看,只靠一种号称“万能神药”的去痛片顶着。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和心理,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

因此,当1998年,“医疗保险”这个词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大部分人还不清楚它对自己的意义。浙江省永康市居民郑宝珍就是其中一个。一场突如其来的慢性肾衰竭,让她充分感受到了医保实实在在的关怀。

2000年初,郑宝珍被查出患病,必须定期血液透析来维系生命。当时忧心忡忡的她在缴费时意外得知一个好消息:“医院工作人员说,我参保了职工医疗保险,可以享受医疗费用报销。这大大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

今年是郑宝珍做血液透析的第18个年头了。每周三次血透治疗加上各类药物,算起来一年医药费约12万元。在职工医疗保险和大病医保的双重保障下,今年她的自费部分仅需3000元左右。

从12万元到3000元,郑宝珍的幸运,是众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受益者的一个缩影。而在广大基层农村,关于医疗保障的改革也在悄然发生。

2002年,被称为“新农合”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到2010年,这项制度基本覆盖了农村居民。

新农合实施之前,农民看病全部需要自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事例时有发生。家住甘肃省皋兰县忠和镇的杨奶奶曾是典型的“小病拖、大病扛”。

有一次,她因胆结石疼得太严重,不得不住院动手术。花费的一千多元是儿子打工的辛苦钱,结石虽然不疼了,却让杨奶奶心疼了很久。

2010年,新农合在皋兰县开始试点,她因腿疾动了手术,原本要花费1万多元,新农合报销了一大半医疗费。“咱们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有了病不再扛了。”杨奶奶非常激动。

自从参加了新农合后,曾经视医院为畏途的农民,正越来越多地接受来自医院和医生的治疗。

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例不断提升。

今年5月3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推动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探索医保异地结算,让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减轻、更加便捷,成为这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新任务。

从治病到保健

1978年,计划免疫工作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时,只有卡介苗等四种疫苗被列入免疫范围。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疫苗接种意识依旧不强。

“每次从昆明坐班车到现在的石林县城需要一天的时间,到了县城以后还要再转车到乡里。抵达乡里后,就要挎着疫苗冷藏包、蹬着自行车在各个村间穿梭,向村民宣传接种知识,寻找适龄儿童喂服脊灰糖丸、接种疫苗。”云南省昆明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李继军仍然记得,当时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疫苗接种知识和提高疫苗接种率。

2003年“非典”带来的威胁,使人们真切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也促使我国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很少见到小儿麻痹症病人。如今,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了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已是世界上计划免疫覆盖疾病病种最多的国家。群众的接种意识也明显提高,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哪一种疫苗,家长都会主动带孩子到就近的接种单位按程序接种。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人未病先防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从接种疫苗到主动体检,健康意识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去,绝大多数妇女选择在家生孩子。产婆接生不消毒,导致产妇死于产褥感染屡见不鲜。”85岁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董悦回忆起妇幼卫生事业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几度落泪。

孕前体检、免费提供叶酸、孕期定期产检、产后访视……贯穿于整个孕期的科学管理,对妇女儿童健康提供了保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婴儿死亡率从1982年的34.7‰,下降到2017年的6.8‰。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80/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9.6/10万。

管住嘴、迈开腿、荤素搭配、戒烟限酒……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忠告不再停留在纸面上,早已化为具体的行动,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加强、医保改革的持续深入、健康理念的逐步提高,医疗健康领域的变化仍在继续。(通讯员 陈霓 陈艺辉 方瑜)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1月26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