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坊畔乡村务监督委员会现状及应对措施
紫坊畔乡纪委 王建利
紫坊畔乡纪委 王建利

我乡2016年在村级换届过程中在各村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级自治组织监督的全覆盖。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结合我乡的现状及实际情况,就我乡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乡共辖4个行政村,现每村都设立了村民监督委会,每个监督委员会有成员3名,其中村主任1名,委员2名。全乡共有村务监督委员会4个,共12名监督委员会成员,其中党员人数为9名,党员人数比例为75%;文化程度结构情况为高中(中专)2人,初中10人,比例分别为:16.7%、83.3%;其中男女结构为男12人。年龄结构为35-50岁4人,51岁以上8人,比例分别为33.3%、66.7%。上级纪委从2016年开始每年给村务监督委会员主任发放报酬,2016年每人发放3000元,2017年每人发放3500元,2018年每人预计发放4000元(暂未发放),副主任或委员未发放任何报酬。
二、监督委员会的现状及作用发挥情况
1、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未充分发挥作用。我乡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式设立从2016年开始,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同时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会员委员,但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以来,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也未开展工作,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其工作痕迹,只有个别村上认为监委会主任拿一定的报酬,把监委会主任当作村干部来用,偶尔应付忙碌的工作,有时虽参加村组或群众会议但都形同虚设,未发挥其监督作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村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差距,缺乏认同感,认为有“村两委”就行,再设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多此一举,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一种虚设位子,监督不了“村两委”,即使能发挥作用,也束缚了“村两委”的手脚,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容易形成“第三方力量”。
2、上级重视程度不够,监委会无人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各村自行选举产生以来,无人过问,没有管理的党组织和监督单位,乡党委及纪委也普遍重视不够,仅仅认为有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虚设机构就行了,没有正确地引导并指导开展工作,没有把村务监督委员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未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村务监督委员会成了摆设,监督委员会主任成了只拿钱不干事,只开会不发言的普通群众,造就了一批“吃空饷”人员,甚至发放的报酬成了救助救济的资金来源。
3、没有规章制度可行,保障不够到位。虽然上级相关部门制定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选举办法,组成、职责、权限及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机制等,但实际全县各乡镇村务监督委员会都未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办法,致使村务监督工作存在局部空白,操作程序不规范。经过走访和查询,我乡所辖个别村上没有固定的办法场所,没有任何的经费保障,没有成型的制度、监督记录和检查台账等,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监委会成员不会监督、不知该如何监督的现象。
4、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农村大部分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有知识的人才更少,部分成员虽有一颗为民负责的热心,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财务管理及其它村级事务方面的知识,缺乏观察、理解和监督村级事务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有就是年龄及文化程度比例不合理,通过年龄结构可以看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使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人才缺乏,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水平低,监督能力不足。
三、加强村务监督委会员建设的建议
1、加强思想宣传,提高监督能力。从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前后,充分运用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大力宣传,借鉴学习县委组织部组织各村成立的民主议事协调会议制度,让广大群众直观地明白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和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利用各村建立的微信群、相关媒体、群众会议等载体,广泛宣传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为深入推进基层民主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宣传引导的目的则侧重于打消其思想顾虑,增强其监督信心,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科学监督,确实能起到监督作用,干好监督工作。
2、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村务监督程序。把创新村级民主监督流程、加强监督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头戏”,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努力破解村务监督中的难点问题。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三资”监管等方面进行重点监督,突出监督各类扶贫领域和惠农资金。同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水平,规范和健全各类软件,建立监督台账,做到监督有人管,记录落实到位。建议各村所有的监督工作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权负责,乡纪委再不干涉和管理,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主观能动性,需移交乡纪委和上级纪委的,按规定程序移交。
3、强化保障,充分发挥监督的主阵地作用。针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无阵地、无经费、待遇低等问题,建议各村建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主阵地,保障办公场所,使监督委员会成员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使命感,在各村村部固定场所挂牌办公,与村干部同工作、同监督,解决群众的各类需求和矛盾,使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不但能让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按时对村务进行审阅,也让更多的村民可以知晓和参与监督,可谓一举多得。其次要激发监督委员会的活力。这就要求县财政必须保证监督委会员的办公经费,建议提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报酬,并纳入村干部管理序列,工资和村干部同等待遇,同时解决养老保障等问题,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的工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各级高度重视,加强工作指导。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相关规定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自觉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纪委的指导和村支部的领导,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因此,乡镇党委、政府及纪委要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及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村支部要充分发挥好领导职能,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和工作得到群众认可。乡镇党委、村支部要把好人选关,特别不能将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村会计、村文书、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纳入成员。乡党委和纪委要指导村务监督委员会正确行使知情权、质询权、审核权、建议权和主持民主评议权。乡镇党委要给监委会成员撑腰,让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有热情、敢于参政议政和监督“村两委”,真正使监督会主任腰杆直、劲头足,否则监督工作就难于收到成效。在监督内容上,向村务各个方面延伸,包括:政策知晓和落实、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财务、村集体资产和资源、项目建设、惠农和扶贫领域资金的落实、村干部廉政勤政、工作作风等内容,扩大监督范围。建议由县上相关负责单位统一阵地建设标准,包括上墙牌匾制度、资料册薄的制作;村监委会主任负责监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开展和资料的运转。
5、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针对我乡村务监委会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监委会成员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和不能监督的问题,强化对监委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彻底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要突出培训的重点,正人先正己,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教育,也要加强对纪检、村务监督业务知识的培训等。建议县纪委、组织部门每年至少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一次思想政治和作风教育及专业知识等的培训,尤其要让监委会主任组织成员加强学习,至少每季度一次,例如:组织监委会成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也要学习财务等专业知识,提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及成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虽然村务监督委员会面临的现状是结构老化,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把村上退休的老干部选拔出来任用,因为这些老干部既有工作经历,又知道何处是监督重点,再就是把村上威望高,群众信任,能监督、敢监督、会监督、敢于说真话的的“元老”加以任用,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做到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6、实行奖罚制度,传导工作压力。应当建立起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干好干坏一个样,监督小组成员因此没有压力,缺乏责任心、影响了村务监督的效果。因此,根据履职情况兑现奖罚,是调动村委监督委员会成员履职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议村支部书记每年应该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应安排听取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监督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对监督工作进行评议。例如,采取对监督委员会成员实行误工补贴和考评奖惩相结合的办法,由乡镇纪委每年按考评细则对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检查考评,对村务监督委员会一年来的履职情况进行双重评议和考评,与村两委干部的履职考评同步进行,对履行监督到位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职监督不到位的建议村民代表大会给予罢免和调整。
总之,村务监督是贯穿于“村两委”及村组建设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是为了防止个别利益危害整体利益,实现有效的村务管理及行使公共权力实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控制措施。当前,正是我乡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的初期,虽然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现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提出浅显的建议,以期待在今后的监督运行过程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经验,为今后纪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