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要闻要论 > 正文

这留痕,那留痕,工作哪能只给上边看?

发布时间:2019-10-09 09:21   来源:学习小组   阅读:
【字体: 打印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习近平

整理台账、过度留痕、凡事留痕……“痕迹管理”是小组开设【基层减负专题】后组员们普遍吐槽的一个问题,很多组员包括一些基层领导也很困惑,到底什么工作应该留痕,留痕应该留到什么程度?

今天,我们推出第7篇文章,讲一讲我们该如何“留痕”。

“买A4纸的支出占了办公支出的一大半……”

“一个年终总结打印103张A4纸,总结报告用了1张,佐证材料用了100张,剩下两张一个是封面,一个是目录……”

“各种各样的通知、督察、督导、检查、暗访,一来首先拍照片,128G内存的手机都不够用……”

21.jpg

痕迹管理不背锅,“痕迹主义”该负责

虽然大家对痕迹管理深恶痛绝,但是痕迹管理本是科学管理的一个技术方法,即通过工作记录为复原工作活动提供可能。比如,常见的交接班记录、会议记录和档案资料,都是痕迹管理的表现。

客观而言,痕迹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所有组织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在理论上,衡量一个组织是不是现代科层组织,其主要标志便是有没有专司档案记录和工作协调的“办公室”。概言之,痕迹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管理活动“去人格化”,一旦工作被记录在案,便意味着科层体制内的活动是一个制度行为,从而避免随意任性。

然而,近些年来基层兴起的痕迹管理,已经超出了体制运转的合理需求,甚至走向了制度的反面,成为形式主义的根源,是为“痕迹主义”。

22.jpg

基层治理变成“盒子治理”

这些“痕迹主义”基本上是文字工作,拍照、图表、报告,无不是比较虚的内务工作。这些事看似简单,却极其耗费人力物力。

一个工作总结好不好?考验的也许不是工作做得扎实不扎实,而是文字水平高不高,版式设计漂不漂亮,图片丰不丰富,PPT炫不炫酷,总之是要图文并茂,让考核的人赏心悦目。小组调研的乡镇,年轻干部几乎都是香饽饽;乡镇领导助手也几乎都是年轻人,随时应对类似的痕迹工作。

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痕迹工作,往往不能促进工作的开展,反而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譬如,脱贫攻坚其实是一个群众工作,是极其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贫困村、贫困户共谋发展的工作。但是,几乎各地的脱贫攻坚主战场都存在这种现象:工作重点不在于帮扶贫困户本身,而在于花心思如何确保通过考核——为此,要反复比对数据,反复和贫困户沟通千万别讲错话了。因此,本来是去做群众工作的,反而让群众觉得党和政府离得更远了,真是诡异。

小组这些年最深切的感受是,基层治理几乎变成了“盒子治理”——事事有台账,事不大,但材料要厚。在贫困村,非得有一个房间来放脱贫攻坚的台账。对上级考核的人而言,方便了;对于扶贫干部而言,能在盒子里面做出什么来呢?本应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的基层治理,转而钻到了办公室和盒子里做工作,能干什么实事呢?

23.jpg

留痕的分寸,怎样把握

痕迹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我们现在将之变成了教条。

那么,什么事适合留痕,什么事又不适合?小组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办公室业务可以留痕,但群众工作不要留痕。当前的基层治理也要处理一大批的行政事务,这些事务有标准的流程和要求,按章办事,及时留痕。但基层工作更多是在做群众工作,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事,最好不要留痕。

领导下乡慰问老百姓,留点痕是上级的事情。但是,扶贫干部帮扶贫困户,和贫困户谈心,留什么痕?有时间拍照,还不如多和群众说几句话。帮群众解决了事情,把好名声留在群众心里,就是最大的留痕。

标准化的事务可以留痕,不标准的就不要留痕。有些事务是重复发生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如社保、低保、农业综合补贴发放等行政业务,都需要留痕。并且,这些工作都可以在“窗口”办理,自然而然的,也不耗费额外精力。但基层大多数事情是不标准的,因时因地都有差别,就不应该留痕,至少不要有太高的留痕标准。

邻居之间闹点小矛盾,村干部去劝解几句,调解好了就完了,还非要制作调解文书档案,何必?当然,如果是大矛盾,那是应该的。

政务可以留痕,但村务还是少留痕的好。村级组织是自治组织,村干部不是官员,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村民自治范围内,老百姓有要求,如村务公开、村民会议等,那得留痕;但村干部办理村务,就少用“办事留痕”的要求来规范村干部行为。比如,有些值班室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便于乡镇领导“监督”村干部。

有些地方把城市留痕管理的技术拿到村里,闹出不少笑话。小组在东部某发达地区调研,市政府网格化管理系统推进到某农业村,平台要给村干部“派单”,但村里事务实在太少,每个月又有工作量考核。结果,有一次村干部发现一个电线杆小广告,高兴极了。拍照、上传、平台派单,然后村干部返回去把小广告撕了,再拍照留痕。一分钟搞定的事,竟花了半个小时!这个留痕,真是劳民伤财!

时间压力是一个考量指标。有时间压力的事情,最好少留痕;而没有时间压力的,则有条件留痕。比如,那些应急性的工作,有极强的时间压力,就不该要求留痕。但有些工作,本来就是常规性的,且时间阶段很清楚,又有明确的流程要求,当然就需要留痕。

留痕要考虑合规性成本。本质上,留痕是为了行政规范化,但任何一项留痕工作,都是增加合规性成本。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就不要做。比如说财务制度,有些技术非常好,留痕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就可以推行。

小组在中部某乡镇调研,该镇经管站在村里推行“银行直达”制度,要求1000元以上的收支都要通过银行转账进行,这项制度简单易行,极大提高了经管站的监管水平。然而,如果不合实际推行某项制度,很可能增加了监管成本。

自然留痕,而不是凡事留痕

“留痕”的思维是一个典型的行政思维,是“空中视角”。其前提假设是,所有治理过程都可以还原。然而,它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是基层治理的相当大一部分工作就不是行政过程,而是自治或自由裁量的过程,根本就不在上级的视野范围里面。用上帝的视角来检查考核基层工作,迟早会出问题;二是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模糊社会,国家的认证能力也还不足,太多的事情没有办法准确计算,根本就没有留痕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凡事留痕,往往意味着合规性成本将急剧上升。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留痕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非刻意为之。概言之,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留下了痕迹;上级要检查考核,可以自主进行,而无需做事的人额外花精力去向上级证明自己做了什么事。在这个意义上,留痕管理本不是问题,但重心在于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理技术,而不是用传统的官僚命令“要求”下级事后证明,增加下级的工作量。